91育儿网
^
况姓的姓氏起源 怎么取名好听

东汉显宗皇帝、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郭况与汉光武帝的大舅子阴识、阴就被并为特进,教授赏赐,恩宠俱渥。汉明帝一直礼待阴、郭二家,每事必均。

到了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郭况逝世,汉明帝赠赐甚厚,亲自临丧,赐谥“节侯”,由郭璜嗣其爵位。

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汉章帝刘炟北巡狩,路过真定时,诏会诸郭,朝见上寿,引入畅饮甚欢。汉章帝还以太牢具上郭主冢,赐粟万斛,钱五十万。

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6年),郭璜出任长乐少府,汉和帝以其子郭举为侍中,兼射声校尉。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临朝,虎贲中郎将窦宪在内掌握机密,对外宣布诏命;其弟窦笃、窦景并居要职。汉和帝因此感到皇权受到威胁。

在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派遣客刺杀了窦太后的幸臣,得罪当朝,被囚于宫内;因害怕被杀,窦宪自求击北匈奴部以赎死。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汉和帝乃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窦宪本人精通军略,他派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额布根山),北匈奴单于逃走。窦宪接着率军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之后命中护军班固作铭。

回师以后,汉和帝拜窦宪为大将军,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窦宪出屯凉州。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又派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再次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北匈奴单于奔逃,从此下落不明,北匈奴诸部从此破散,不再对东汉王朝有威胁。

窦宪率军多次击破匈奴,威权震朝廷,汉和帝唯恐其功高盖主,便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予以惩治。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率军还朝,汉和帝马上没收其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然后命令他到封邑去。待他到达封邑以后,立即迫令其自杀,从此窦氏家族势力土崩瓦解。

及至大将军窦宪因“功高盖主”而被诛,窦宪的女婿郭举大感不服,遂想要“举兵谋逆”,结果被人告发,郭璜、郭举父子俩俱因此被下狱惨死,家属族人皆被流徙至岭南交州合浦郡(今广西合浦),郭氏宗族中凡是为郎、吏者,悉数被罢免官职。

在这场灾难之后,该支郭氏家族中为避难,改以故阳安侯郭况的名字为姓氏,称况氏,至三国时期加入刘备的队伍,在建立蜀汉郭之时随入四川,落居于成都的府河西北桥一带,再后有分迁至今四川省的南充市、安岳县、泸州市阳江区,贵州省的贵阳市,重庆市的垫江县、江津县、涪凌区一带,以后再分播四方。

况长宁,可能就是该支郭改况的族人之一,因为在此之间,巴蜀之地无况氏。不过,此说还有待进一步予以详实考证。

该支况氏族人不与古虞国公子烈之后裔况氏一族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南青州都督大野况,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大野氏,为北魏时期鲜卑拓拔氏部落中的一支,在北魏末期,有一著名的南青州都督大野况,为谢氏后裔,其祖先为北魏早期的龙骧将军谢懿,被赐姓为鲜卑姓氏大野氏。

北魏王朝末期分裂为东、西两魏之后,大野况的后裔子孙在北齐时期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况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族之人仍为汉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大臣黄钟,属于复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被称为“千古良吏”的苏州知府况钟,本来不姓况,而是姓黄,叫黄钟,该支况氏是由黄氏所改。

这位明朝苏州知府黄钟,后来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其实他祖上原本就姓况氏,他只不过是请求明成祖朱棣同意其恢复祖姓况氏。明成祖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黄氏为况氏,还特意奖励了他。

从此,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裔子孙及其族人中也有人相偕改回况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今四川遂宁一带的况氏族人,按其《况氏家谱》上的记载,其族原本姓祝氏,从江西华阳迁蜀地,后有族人因触怒皇帝,要被诛灭九族,族人遂改为字型相近的况氏以避其祸,从此族人皆称况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况氏的具体改姓缘由,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