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育儿网
^
别让规则在亲子间筑起心墙

  别 让规则淹没孩子的自我

  嘉勋已经24 岁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凡事都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他无法自主地判断什么是对是错,做选择时困难,需要到处询问别人的意见,而且即使已经做过的事,也要反复询问,生怕自己做错了。这样,不仅把周围的亲人、朋友搞得很累,而且他自己也常常因为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困惑、痛苦。

  由于缺乏承担挫败的责任能力,所以总是希望别人来为自己做决定,一旦事情不顺利,就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样就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一方面要依赖别人为自己拿主意,另一方面又要埋怨别人做错决定,所以别人都不愿走近他。面对别人的回避,他又会埋怨自己处不好关系,陷入深深的自责。

  临床诊断:规则教育的误区让他缺乏责任能力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嘉勋的父母个性较为刻板,他们对孩子的评价,都以是否符合规矩为标准。在嘉勋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制订了一系列行为标准,希望他能够达标。

  用规则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本来规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局限性,更好地适应环境。但规则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不是规则本身。如果规则教育的中心变成了单纯地遵守规则,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孩子就可能形成一个以规则为中心的角色自我,而失去那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真实自我,从而失去自我的自主性、创造力。所以嘉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做什么事之前,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如何协调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只做规矩要求的事。久而久之,规矩成了他的主人,占据了他所有的自我,他也就成了规矩的奴仆。

  守规则成为自我价值感的唯一来源

  自主感是体验自我力量,获得自尊自信的重要感受,自主感的缺失使自我变得特别脆弱。因为当自我不能在自主性、创造力上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就会更加在乎作为守规矩的角色自我的价值。而规矩往往是别人制定的,自己是否符合规矩是别人说了算,所以缺乏自主性的嘉勋会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一旦评价不好,就会面临自我价值的危机。

  刻板的规则意识妨碍了责任能力的发展

  对规则刻板地遵守,也让嘉勋得到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逃避自我的责任。本来规则是要帮助孩子习得责任能力,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知道次序的维护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权利,从而自愿地承担维持某种规则的责任。有了这样的责任意识,不仅可以面对自己的缺点,而且可以根据人性的不同弱点,创造出更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规则。而嘉勋则不然,他恪守规则的原因恰恰是为了逃避责任,维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希望自己可以躲在规则背后,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他的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当然也就无力面对自己的弱点,承担自我的责任。

  嘉勋缺乏的正是责任能力,他承担不了可能的不完美,就无法自己做出选择,只能依赖他人。缺乏责任能力的原因与自我肯定的标准相关,如果一个人肯定自己是因为自己的完美,一旦不完美自己就一无是处的话,那么他就很难具有责任能力了,因为错误对他来说意味着完美自我的丧失,而我又只能存在于完美自我中,所以任何一点失误都将意味着自我的崩溃。在这个案例中,规则教育的误区可能是导致这一人格结构的重要原因。

  临床诊断:保护孩子的自主性,走出规则教育误区

  规则教育的实质是要在保护孩子自主性的情况下,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让孩子可以在领悟规则对自身意义基础上主动遵守规则,承担规则的责任。而不是以规则为中心,去培养一个只能以规则角色而活着的人,或者为了避免惩罚而逃避责任的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