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在分享之家
2012-10-02 22:29:51
别把分享仅仅当成简单的行为,分享中凝聚着宝贵的美德。作为美德的分享,不像汉字、算术那样可直接教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体验。
生活中见到过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实也难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苗,被人捧着护着,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也会有父母长辈千方百计为他弄来。尽管开始只是一只苹果一个梨,但生活点滴的力量可以“穿石”。成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渐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难以与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分享、合作。
研究融合教育的专家卢乃桂教授,比一般人更关注孩子的分享行为与意识。因为在他看来,分享中包含着宝贵的平等与博爱思想。而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至关重要。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步。如果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慢、发展不足,那么就算他发育健全,但身体、智能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会导致感情不成熟、不适应社会生活。
在分享的氛围中成长
让孩子学会分享,而不是教会孩子分享。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于体验。体验分享,才能从内心理解分享的意义。
可是,小孩子也能理解分享的意义吗?当然可以,孩子并非没有理解力。不过,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与大人不同。你跟大人口头解释,大人就能明白你讲的事情;但你对孩子讲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让孩子理解,需要给他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孩子体验到了,才能理解。要让孩子理解分享,根本解决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与身边的环境互动,体验、感受然后理解。
所以,聪明父母,首先要有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家庭环境的意识。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如果说学会分享有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就是孩子自发地分享,而不是被动遵守成人制定的“分享规则”。
聪明锦囊:对不同的孩子不同对待
相同年龄的孩子个体差异也很大。这既是天性使然,也更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不要老是把你的孩子的发展与别人相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也提倡不同的方法。孩子3岁前,营造一个分享的家庭氛围,可能比说教更有长期效果;但孩子3岁后,如果要改变他们的自私、小气,那么不能放弃说教的办法,说教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家长要心里明白,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后都要让孩子从心底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反分享之家”VS“分享之家”
有些孩子表现出的不合群、自私等“反分享”行为,都是由不当的家庭育儿方式造成。如果家里出现以下情况,那各位父母大人们就要好好反省,看看是否让孩子生活在“反分享”的环境中。要知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可培养不出懂得分享的聪明宝宝。
“反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特征1:以孩子为中心
标志:吃、穿、用度上给孩子优先选择权;好吃的总让孩子先吃,如果只有一样,那么父母就不吃;好的东西总给孩子先用;孩子一大哭大闹,父母就让步、妥协······
个案:
5岁男孩天一对自己喜欢吃的苹果、煎饼总是一个人把着,不让别人吃。如果大人强行把这些吃的分给别人一点,他就哭闹不休。大人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大人认为,可能孩子都天生如此。
特征2:有个独断专行的爸爸或妈妈
标志:任性、随心所欲、凡事要听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爷爷等孩子经常接触的大人)
个案:
思秦的爸爸在家里简直是个暴君。什么事都要家里人听从他。有时,完全不顾家里的情况以及其他人的意见而随心所欲。思秦虽然才3岁,但已经很像他爸爸。在托儿所,喜欢对小朋友发号施令,常常要别人听他的。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闹,跟别人捣蛋。
“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针对上面的个案来分析,看看如何改变“反分享之家”。
个案1解读:
作为家中独苗的天一,常常会得到家人不知不觉中的过度照顾。所以,天一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想问题和做事情以自己为主。家长认为孩子天生如此,其实是不想承认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绝分享。家长把责任推给了孩子,所以就“没办法”。
改变个案1的策略:
天一最在乎食物,就从让天一体验与别人分享食物开始。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独占,那大人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开始这样做,天一肯定会哭闹。这时大人不能让步,要坚持到底。如果天一提出他应该独占食物的种种理由,大人可以装做没有听见,尽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同时,孩子学会分享,总需要过渡时间。特别是像天一这种大孩子,“拒绝分享”已成为习惯。在改变过程中,如果孩子又“旧病复发”,不要抓住孩子的一点错误,没完没了地数落他。
个案2解读: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先天遗传因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远没有家庭环境的作用大。思秦爸爸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秦平时的做为。
另外,如果说个案1中的天一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物质,那么思秦的问题在于不会分享他人的意见、思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止于吃的、玩的这些有形的东西,还包括心情、创意、想法、意见等等无形的东西。学会分享后者,要比学会前者难得多。但学会前者又是学会后者的基础。
改变个案2的策略:
解决个案2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秦的爸爸。这位爸爸首先应该自我反省,带头纠正自己的态度、做法。对于家里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在口头和心里都认真考虑;遇事,要多与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当然,改变一个任性的爸爸很难。如果改变爸爸效果不大,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懂得分享、沟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欢迎的。总之,得给孩子找到一个可以仿效其良好行为的榜样。
让任性的思秦学会分享,当然先从分享实物开始。家里分吃的,每次分成3份;如果有人不在,得给他留着,就算爸爸平时只顾自己吃,我们也应该留给他一份。
缔造一个“分享之家”,说难也不难。聪明父母需记住一点:身体力行——大人的行为、做法可以带动孩子转变思想,身教的作用大于言传。
聪明提醒:切忌功利性的“伪分享”
与谁分享?孩子当然会出于个人好恶,选择自己喜欢亲近的人。但家长会干涉。常听到家长跟孩子讲,“你干嘛把巧克力分给小明吃,他又从来不给你吃的。”家长把分享看成交换,而抹杀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为了让别人和我一样快乐,而不是用我的来换你的。
还有些家长特别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这里所说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在有些家长看来,孩子如果老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学会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将来都在社会底层,跟他们分享以后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回报。同样是功利心在作祟。
家长的粗暴干涉,恰恰抹杀了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爱精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的精髓就在于,平等与博爱。人人平等,所以要“均分”;人人相爱,所以要“共享”。
生活中见到过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实也难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苗,被人捧着护着,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也会有父母长辈千方百计为他弄来。尽管开始只是一只苹果一个梨,但生活点滴的力量可以“穿石”。成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渐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难以与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分享、合作。
研究融合教育的专家卢乃桂教授,比一般人更关注孩子的分享行为与意识。因为在他看来,分享中包含着宝贵的平等与博爱思想。而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至关重要。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步。如果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慢、发展不足,那么就算他发育健全,但身体、智能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会导致感情不成熟、不适应社会生活。
在分享的氛围中成长
让孩子学会分享,而不是教会孩子分享。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于体验。体验分享,才能从内心理解分享的意义。
可是,小孩子也能理解分享的意义吗?当然可以,孩子并非没有理解力。不过,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与大人不同。你跟大人口头解释,大人就能明白你讲的事情;但你对孩子讲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让孩子理解,需要给他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孩子体验到了,才能理解。要让孩子理解分享,根本解决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与身边的环境互动,体验、感受然后理解。
所以,聪明父母,首先要有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家庭环境的意识。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如果说学会分享有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就是孩子自发地分享,而不是被动遵守成人制定的“分享规则”。
聪明锦囊:对不同的孩子不同对待
相同年龄的孩子个体差异也很大。这既是天性使然,也更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不要老是把你的孩子的发展与别人相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也提倡不同的方法。孩子3岁前,营造一个分享的家庭氛围,可能比说教更有长期效果;但孩子3岁后,如果要改变他们的自私、小气,那么不能放弃说教的办法,说教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家长要心里明白,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后都要让孩子从心底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反分享之家”VS“分享之家”
有些孩子表现出的不合群、自私等“反分享”行为,都是由不当的家庭育儿方式造成。如果家里出现以下情况,那各位父母大人们就要好好反省,看看是否让孩子生活在“反分享”的环境中。要知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可培养不出懂得分享的聪明宝宝。
“反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特征1:以孩子为中心
标志:吃、穿、用度上给孩子优先选择权;好吃的总让孩子先吃,如果只有一样,那么父母就不吃;好的东西总给孩子先用;孩子一大哭大闹,父母就让步、妥协······
个案:
5岁男孩天一对自己喜欢吃的苹果、煎饼总是一个人把着,不让别人吃。如果大人强行把这些吃的分给别人一点,他就哭闹不休。大人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大人认为,可能孩子都天生如此。
特征2:有个独断专行的爸爸或妈妈
标志:任性、随心所欲、凡事要听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爷爷等孩子经常接触的大人)
个案:
思秦的爸爸在家里简直是个暴君。什么事都要家里人听从他。有时,完全不顾家里的情况以及其他人的意见而随心所欲。思秦虽然才3岁,但已经很像他爸爸。在托儿所,喜欢对小朋友发号施令,常常要别人听他的。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闹,跟别人捣蛋。
“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针对上面的个案来分析,看看如何改变“反分享之家”。
个案1解读:
作为家中独苗的天一,常常会得到家人不知不觉中的过度照顾。所以,天一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想问题和做事情以自己为主。家长认为孩子天生如此,其实是不想承认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绝分享。家长把责任推给了孩子,所以就“没办法”。
改变个案1的策略:
天一最在乎食物,就从让天一体验与别人分享食物开始。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独占,那大人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开始这样做,天一肯定会哭闹。这时大人不能让步,要坚持到底。如果天一提出他应该独占食物的种种理由,大人可以装做没有听见,尽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同时,孩子学会分享,总需要过渡时间。特别是像天一这种大孩子,“拒绝分享”已成为习惯。在改变过程中,如果孩子又“旧病复发”,不要抓住孩子的一点错误,没完没了地数落他。
个案2解读: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先天遗传因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远没有家庭环境的作用大。思秦爸爸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秦平时的做为。
另外,如果说个案1中的天一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物质,那么思秦的问题在于不会分享他人的意见、思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止于吃的、玩的这些有形的东西,还包括心情、创意、想法、意见等等无形的东西。学会分享后者,要比学会前者难得多。但学会前者又是学会后者的基础。
改变个案2的策略:
解决个案2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秦的爸爸。这位爸爸首先应该自我反省,带头纠正自己的态度、做法。对于家里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在口头和心里都认真考虑;遇事,要多与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当然,改变一个任性的爸爸很难。如果改变爸爸效果不大,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懂得分享、沟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欢迎的。总之,得给孩子找到一个可以仿效其良好行为的榜样。
让任性的思秦学会分享,当然先从分享实物开始。家里分吃的,每次分成3份;如果有人不在,得给他留着,就算爸爸平时只顾自己吃,我们也应该留给他一份。
缔造一个“分享之家”,说难也不难。聪明父母需记住一点:身体力行——大人的行为、做法可以带动孩子转变思想,身教的作用大于言传。
聪明提醒:切忌功利性的“伪分享”
与谁分享?孩子当然会出于个人好恶,选择自己喜欢亲近的人。但家长会干涉。常听到家长跟孩子讲,“你干嘛把巧克力分给小明吃,他又从来不给你吃的。”家长把分享看成交换,而抹杀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为了让别人和我一样快乐,而不是用我的来换你的。
还有些家长特别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这里所说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在有些家长看来,孩子如果老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学会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将来都在社会底层,跟他们分享以后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回报。同样是功利心在作祟。
家长的粗暴干涉,恰恰抹杀了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爱精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的精髓就在于,平等与博爱。人人平等,所以要“均分”;人人相爱,所以要“共享”。
相关阅读
-
3岁前少给孩子一些束缚
-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有记忆 宝宝多大开始有记忆
-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有记忆 宝宝多大开始有记忆
-
1岁宝宝怎么培养语言天赋 1岁宝宝怎么培养学习英语的天赋
-
如何用游戏培养孩子的社交力 游戏培养孩子社交力的方法
-
0-1的宝宝说什么比较好 0-1岁宝宝的语言启蒙
-
这样做竟能开发宝宝大脑 开发宝宝智力方法攻略
-
冬天怎么教孩子上厕所 冬天让孩子学会上厕所的办法
-
如何训练婴儿抓握能力 婴儿手抓玩具抓握玩具推荐
-
给孩子超前教育到底好不好 孩子超前学习有必要吗
-
宝宝早教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孩子多大上早教比较合适
-
亲子共读从宝宝多大开始 如何挑选不同阶段的书籍
-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教 婴儿早教怎么选比较好
-
孕晚期多走路好生产吗 哪些孕妇不适合多走路
-
新生儿常用化验正常值 新生妈妈必备
-
三岁前孩子跟谁睡有影响吗 家长应该如何给宝宝分床
-
1岁宝宝必备 3类早教益智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