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育儿网
^
婴儿真的无忧无虑吗

  案例

  薛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做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薛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薛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薛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薛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薛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婆媳较劲,宝宝受累

  很多人都认为,吃奶的孩子只有生理需要,饿了就哭,吃饱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还有什么心理需要?至于说到心理烦恼就更觉得可笑了。其实,这恰恰说明,家长没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动物。

  已经有研究发现,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内部工作模型(IWM),这是孩子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如果孩子身边的几个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互矛盾的,孩子就无法建立稳定良好的IWM,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也就常常显得难以预料,如果再遇上心急不耐烦的家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行为与情绪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宝宝的心很累,当然家长的心也很累,而且彼此之间还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的心理矛盾是潜在的、隐晦的,同时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之间的矛盾那样简洁明朗,处理起来比较容易挑明,把话说在明处。薛女士就陷入这样的关系困境中,婆媳之间认为彼此都有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责任一旦扩散,就等于谁都有责任,谁也都没有责任,这种心理拉锯影响了她们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宝宝在无望的等待和莫名的吵骂中建立不了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型。疝气是孩子付出的身体代价,社会适应困难则是他付出的心理代价。

  小宝宝的逻辑:顺我则昌

  薛女士婆媳俩还在认识上犯了一个错误。婆婆按照老观念认为,孩子哭是正常的,不用管他,哭累了自己就不哭了。薛女士想用教育的力量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谁知下手太早,孩子不识教,结果薛女士发急,有时候对孩子刮起情绪风暴。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岁以内的婴儿是不可教的,他按照自身发展大纲来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3岁前儿童是按照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并不听从成人的安排,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这时候,家长主要不是对孩子进行塑造和教育,而是顺应。

  如果宝宝天生属于易养型气质,那么妈妈就很有福气了,因为易养型宝宝的生理节律比较有规律,适应性强;而天生难养型的宝宝,生活没有规律,容易激动,经常啼哭,难以安抚,常常把家长也折腾得很情绪化,因此,难养型孩子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抚养要求。他要求看护者要锻炼忍耐心、保持敏感心,慢慢适应他的需要,他才会平稳地适应外部世界。如果妈妈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或者根据自己安排的时间表来训练孩子,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孺子不可教。可见,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越早越好,三岁前的孩子先别谈教育,应该先顺应他的自身发展大纲。

  其实,婴儿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要,放任孩子的求救信号而不回应,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家长们可要注意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