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非常热衷于智力开发,不少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按学科开课,还没课桌高的孩子就成天进行课堂学习,学拼音,学算术,背古诗,背单词,有些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待了一天,放学了还要上兴趣班,那么小的人儿,看着都累。
家长也心疼,但你不学吧,别的孩子都在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呀,很多家长都这样想。于是,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了严酷的人生竞争。其实这是不明智的。智力开发不是不可以,但过度开发,危害甚大。
★实例: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请了几个说不同语言的保姆来照顾自己的儿子,要求他们和儿子说话必须用自己的母语,于是孩子自然地学会了好多种语言,后来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个故事经教育家宣讲之后广为流传,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儿童语言培训机构的法宝,似乎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
且不说那个专家的理论是否正确,孩子之间有差异,从自己孩子身上得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最近几年,国内媒体就报道过好几个相反的事例。上海一名男孩,生活在语言刺激非常丰富的环境里,为了培养儿子的语言天赋,爸爸在家说日语,妈妈在家说英语,祖辈在家说上海话,还有保姆在家说家乡话,但遗憾的是,孩子并没有成为天才,反而到2岁还不会说话,不是声带、听力有问题,而是患上了失语症,原因竟是他过早处于多种语言环境中,导致语言思维混乱,无法用一种明确的单纯的语言来表达,结果难以开口。
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很可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长远的损害也许当时显现不出,但终会爆发。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心急则短视,短视是不可能成大器的。
★思考:我们被广告忽悠了吗?
所谓的早期教育,有时候我很怀疑它的科学性,怀疑又是一个商业陷阱,因为太多人靠它吃饭、靠它致富了。
很多家长都熟悉那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我没记错,这句话应该是某个儿童产品的广告词,借助大众传媒的神威,它已经深入人心了。
广告是个什么玩意儿?!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它会不惜一切手段,制造概念,强化概念,把人圈进去。商家为了卖产品,不惜投入巨资做广告,在巨资的诱惑下,一大帮所谓的社会精英、专业人士,纷纷奉献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搞出精彩的创意,做出诱人的作品;而一大堆高高在上的媒体们,纷纷奉献出黄金版面、黄金时段,让这些创意隆重登场。身为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攻势下,往往不知不觉就中了招,乐呵呵地当了俘虏。这就是现代商业文化的可怕之处——不知不觉中,霸权就温柔地行使了!
孩子的一生,不是奥运会的百米决赛,短短10秒时间,起跑慢一点,就要吃大亏。人生就像马拉松,起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坚持,在于持续不断地努力。当然,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很多东西不是不能学,而是看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学。
★实例:五岁女孩,为何不爱跳舞?
我认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父母想让她学舞蹈,她不干,说太累。表面上看,好像是这个女孩怕吃苦,性格有问题,但实际上却有更深的原因。我问她母亲,她还没有开始跳舞,怎么就会觉得累呢?累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她母亲说,她在幼儿园跳过,就觉得累。难怪,病根其实在幼儿园。
跳舞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所有的艺术和体育活动,都带有娱乐性质,都是能够给人乐趣的。可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据她妈妈说,平时很爱美,买了新衣服会对着镜子照半天,六一儿童节化了妆,到晚上睡觉也舍不得擦掉,这样一个女孩,为什么会对舞蹈这种美的艺术害怕呢?就因为太累!
累的感受超过了美的感受,超过了娱乐的感受,这不能不说是幼儿园的极大失败,甚至是一种罪过,因为它扼杀了孩子对这种艺术的好感,扼杀了孩子学习这种艺术的热情,更扼杀了孩子在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思考: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学习乐趣?
其实,不光是艺术和体育,所有的学习都是包含着乐趣的,阅读有乐趣,数学有乐趣,做物理、化学实验有乐趣,观察生物的习性有乐趣,了解宇宙奥秘有乐趣……可以说,一切认识世界的活动都是有乐趣的,上帝赋予我们这样的禀性,让我们在乐趣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认识世界、认识真理,人类文明的进步才有了最根本的动力。
但中国的孩子,却往往把学习等同于吃苦,是需要用毅力去坚持的事情,很多原本有乐趣的学习,变成了孩子的噩梦、家长的负担。孩子们成天唉声叹气地学着,为一个写纸上的分数而努力,这不是等于和上帝作对?这样的学习是不能持久的。以牺牲乐趣为代价的学习,其严重后果也许一时表现不出来,但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它所扼杀的可能就是孩子对于学习知识、探索真理、认识世界的积极态度,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呢?
其实,过早的、过强的智力开发,不仅危害大,而且没有必要。
4个月会爬的孩子和6个月会爬的孩子,长大后走路并没有什么区别。3岁会背唐诗的孩子不一定比6岁会背唐诗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作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开发得早,只能说起步早些,但起步早如果走得慢,优势也保持不了多久。相反,起步晚一点,但后劲足,大步流星,也许走得更远。
★关注:人生是一场比赛吗?
人生是一场比赛吗?为什么不可以把人生看成是一次旅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意义。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而牺牲掉前面的任何一天,都是一种损失,这意味着很多生命的乐趣和意义,都同时被省略掉了。
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的成长就是畸形的,他的人生就有很大的欠缺,哪怕最终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难说他的人生就很圆满。
关键举例:孩子要不要学乐器
孩子一到四五岁,很多家长就开始考虑要不要学乐器了。
学乐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旦确定要学,你就要做好准备,经济上、精力上都要有极大的付出。
1。要做好财力上的投入
首先是买乐器,乐器便宜的几百,中等的几千,贵的上万。一般人会选择中等的,音质不会太难听,看上去不是太刺眼,用起来还行,价格也还合适。既然买了乐器,轻易停下来就是浪费。往下学,花钱如流水。课时费,一节课少则二三十,多则八九十,一周一次,似乎还可以承受。学到后来,大课变小课,老师变名师,学费自然也涨上去了。当然,到了这时,孩子学得也有些水平了,家长更是舍不得停下,再贵也得硬着头皮上。到后来,考级、表演、参赛,都是花钱的事,只不过这时的家长已经麻木,脑袋都进去了,还在乎耳朵?花再多钱也只能认了!
2。要做好精力上的投入
再说精力上的投入。每次上课的接送就不必说了,很多学琴的孩子,上一次课要跑半个城,路上就要耗费几个小时。初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能力差,几乎都需要家长陪着,家长实际上成了家庭教师,不仅要帮孩子记谱,还要和孩子一起听,你先学会,回家再指导他。慢慢孩子长大一些了,也有了基础,领悟力也强了,不再需要家长陪学。但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回家以后怎么保证足够的练习呢?只能家长督促。很多时候,在练琴的问题上,孩子和家长之间仿佛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每天都在斗。
所以学乐器,真的是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父母总是对孩子抱着最美好的希望,看见人家的孩子背着乐器去上课,学着学着,就能演奏曲子了,自己的孩子也不笨,凭什么呀?不甘心,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一门,增加点艺术细胞,也增强点竞争力。但真学起来了,才知道不容易,能坚持下来的人实在不多。
3。家长要有迎接一切可能的心态
我认识一些学琴的孩子,钢琴买了放在家里,弹了几次就厌烦了,开始家长还逼着学,后来逼也逼不出来了,实在学不下去,钢琴就成了一架摆设。当初花了那么多钱,现在连碰都不碰一下,让家长看着就烦。
学音乐确实是需要天赋的,以前我在这个问题上体会不深,儿子学架子鼓后,因为经常去看他上课,就越来越有感受。同一个班的学生,起点是一样的,课程是一样的,但是敲出来的感觉确实就不一样,越往后学,差异越大。所以,孩子学琴,家长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这很重要,如果只是培养素质,作为娱乐,那还好办,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停,也不一定非要学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为了将来在音乐上有所发展,或者是为了考级,为择校加分,那孩子就苦了,家长也苦了。
练琴没有不苦的,不管有没有兴趣,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每个孩子,每个家长,在报名的时候,在第一次摸乐器的时候,就应该有所准备。
★关键:我们重视孩子的意愿吗?
学不学乐器,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愿望,要孩子真正喜欢。
话又说回来,孩子一开始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也许当时他确实是很喜欢,吵着闹着要学琴,但是学不了几次,热情消失了,兴趣转移了,他确实不喜欢了,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也怪不得他。
如果已经发现孩子不喜欢了,那又怎么办呢?要么果断地停下,不要再花冤枉钱。要么鼓励他,激发兴趣,用意志去坚持。一个事情做久了,做熟了,也会产生感情,哪怕不是很喜欢,坚持学下去,待技术的障碍突破之后,慢慢也会找到演奏的乐趣,也会陶醉在音乐之中,也会有成就感,这就是另外一个境界了。
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要控制太多,在孩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安排孩子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