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育儿网
^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误区

秋季是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这个时期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肠炎多见,称之为小儿秋季腹泻,因为秋季干燥的气候环境有利于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如果家长和孩子不注意卫生,很容易得病。据国内有关统计资料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平均每年要患1~3次的腹泻。

一位家长说,这孩子不到3周岁,却连续两个秋天发生腹泻。这不,刚入秋季,又拉稀了。这是肠炎呢?还是痢疾?医生只说是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还发烧?腹泻的次数那么多?真把我们家长都闹糊涂了。

不错,入秋以来发生的婴幼儿腹泻,很容易把人引入误区。家长可别误入歧途:

误区1:轮状病毒作乱却误认为菌痢

因为暑热刚过,家长还笼罩在夏季传染病特别是中毒性痢疾的恐惧中。宝宝又突然发热、咳嗽、呕吐之后发生频繁的腹泻,大便次数多,可达数十次,患儿很快出现脱水、酸中毒症状,所以很容易被想象为细菌性腹泻或中毒性痢疾。其实婴幼儿秋季腹泻主要是一种“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毒形似车轮而得其名。这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腹泻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小儿,尤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感染高峰期为秋冬季,所以叫“秋季腹泻”简称“秋泻”。这种疾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在欧、亚、美、澳、非各洲也都流行。婴幼儿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烧、呕吐和腹泻,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治疗不当可导致患儿死于脱水及严重的并发症如发育不良、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误区2:不知传染性 不懂咋预防

许多人不知婴幼儿秋季腹泻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所以也就不知怎样预防。其实轮状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患儿粪便中含有大量轮状病毒,易污染环境,有时可造成局部流行。另外,因照管人员双手不洁,污染奶瓶、玩具、奶制品等造成的感染也很常见。也可通过生活用水污染及医护人员的手和医疗器具传播。人们一定要注意卫生,喂孩子前认真洗手;孩子的用具、玩具、餐具经常清洗消毒;病孩应家庭隔离,粪便妥善处理,便器、尿布彻底消毒……

误区3:计划外疫苗 不知怎么用

预防小儿秋季腹泻的疫菌在我国近两年开始应用,属于自费疫苗,所以多数家长还不太了解,再加上3岁前计划免疫排得很满,没有机会接受此种疫苗。要知道目前对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抗菌素无效,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预防的唯一有效手段。该疫苗使用方便、安全、免疫效果良好。但由于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获得免疫维持时间较短,轮状病毒又有A、B、C、D4个亚型,相互没有交叉免疫,疫苗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亚型,所以疫苗需要每一年到一年半接种一次,保护率可达75%至80%。

接种方法:

1、疫苗内附的吸管吸取疫苗,送入小儿口内并使其咽下。应一次服用完,而不要一日分数次服用。

2、疫苗已被调制成适宜婴幼儿的口味,即可直接口服,也可以掺入5~10ml牛奶中,饭前饭后服用均可。

禁忌症:

1、严重先天性疾病、过敏史、免疫缺陷者禁用;

2、一般疾病治疗期、发热者暂缓接种。

副反应:

一般轻微,个别小儿反射性呕吐,极个别小儿低烧和一过性轻微腹泻,一般不需处理。

误区4:抗生素帮倒忙病毒更嚣张

夏季腹泻多为细菌感染性腹泻,用惯了抗生素、杀菌药。以为秋季腹泻也不例外。于是多种抗生素一起上,狂轰滥炸,结果没炸着病菌,反倒伤了免疫系统,使得病毒有机可乘。你说这不是帮倒忙吗?轮状病毒跟其他病毒一样,是不怕抗生素的。抗生素消灭了肠道正常细菌,容易继发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刺激细菌释放毒素、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等。另外,应用抗生素对于饮食不当、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小儿腹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误区5:滥用止泻药毒害婴幼儿

好多人顾名思义,把痢特灵认作止泻药,宝宝腹泻也滥用。岂不知痢特灵的副作用较大,还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婴儿对痢特灵的敏感性特别高,痢特灵对婴儿潜在的威胁很大,不宜使用。其他止泻药物:易蒙停(洛哌丁胺)——— 5岁以下儿童禁用;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 两岁以下婴儿禁用;药用炭——— 禁止长期用于3岁以下小儿腹泻或腹胀。

误区6:孩子脱水重补液不得法

由于频繁的腹泻,患儿容易脱水。家长只顾忙乱喂药,忘了给孩子补充液体,不知补液是最重要的治疗,没有足够的耐心。其实早期可喂口服补液盐水,应该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约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如果孩子腹泻较重,脱水明显,就应带孩子去医院看儿科医生,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