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作文安徽芜湖卷��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谊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你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你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二、 ,也是一种享受�
提示和要求:�
1�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或短语,如“平淡”“等待”“吃苦”“冒险”“独处”“回报社会”等,使题目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一、解读命题意图 �
从整个命题的宏观层面来看,本次中考作文试题共设置了两个题目供考生选做,这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增加了考生作文的自由度。当然,这只是浅层信息。从命题者的角度出发,这两个作文题目又各自担负着其本身的使命。弄清楚这一点,对准确作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看题目形式。一是材料作文,一是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作文考查形式,有其不可或缺的生命力。要做好材料作文,首先得看懂材料内容。一则(或几则)材料中往往包含很多信息,是不是都要反映在一篇作文中呢?当然不是!考生要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最主要的信息,确立自己的论点,加以论述,最后成文。这里,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半命题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来说,限制性就比较大了;但又不同于命题作文。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戴着镣铐跳舞”,有限制,也有一定的自由度。这里,命题者主要是要考查考生对特定话语的解释和补充能力。考生必须对所给的半命题进行分析,看看题目所给的一些参考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再来补充题目,完成作文。�
其次看题目内容。对于第一个题目,我们显然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帮助”。命题者是希望通过这个题目传达出一种思想,即“助人为乐”,而考生也必须看清这一点,围绕此点作文。对于第二个题目,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命题者是想传达出诸如吃苦、平淡等思想,给考生以人生观教育。因此,横线上不能填“睡觉”“吃大餐”“穿好衣”等。�
第三看题目要求。两个题目都对作文作了要求,都体现了“三自”特征(第二个题目也给考生留下了自由补题的空白),命题者是想给考生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好让优秀的考生展现出其真实的水平。�
二、如何破题立意 �
首先看第一个题目,这是一个材料作文,写作内容是从谚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生发出来的。当然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要全面准确的理解这句谚语,是很困难的。所以命题人在材料中对其进行了解读,让考生能更清楚明白地理解题意,准确作文。因此,抓住“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谊之手,去帮他一把”这句话来立意,就可以把文章的中心理解为“助人为乐”。选做第二个题目则千万要小心,要抓住关键词“也”,题目传递的信息是“也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享受”。所以,在普遍观点看来是享受的,就不能再写了,如“听音乐”“读书”等;要换成诸如“平淡”“冒险”“牺牲”等在普遍观点看来不是享受的来作文。换句话说,这个题目从内容上已经限定了要从反面立意。实际情况是,大多数考生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个“也”字,导致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