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上枢密韩太尉书》一、二段回答问题。
1.选文出自课文《》,作者(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其文荡,颇有奇气:
(2)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3)溢向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4)太尉执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见翰林区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4.你如何理解“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句话的意思?
2.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
3.区别词义。
得:不可得兼( )穷乏者得我欤( )故不为苟得也( )
游:优游数千年( )与之交游( )溯游从之( )
4.翻译句子。
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者气之所形。
夫人之学,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十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首句?
3.翻译首句,并指明作者连用两个“不如”有什么强调作用?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 域: 道: 池: 险: 顺:
5.写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环而( )攻之而( )不胜 然而( )不胜者 委而( )去之
6.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用原文回答。
3.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翻译。
4.翻译结尾句。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6.解释加点的词。
劳: 恒: 所以: 入:
(十四)《始得西山宴游记》1、2节
1.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2.首段末句有什么作用?
3.解释加点词语。
始指异之( )悠悠乎与颢气俱( )攒蹙累积( )到则披草而坐( )
始指异之( )莫得遁隐(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莫得其涯( )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
4.翻译句子: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开释,与万化冥合。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5.写出作者登临西山时产生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中的“今年”指 年,“之文”指《 》
7.填空:
(1)“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话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萦青缭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意思是 这个短语的结构是
8.按要求摘抄句子:
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是:
9.选出下面“然”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颓然就醉B苍然暮色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岈然洼然
10.本段文字运用最多的两种表达方式是:
(十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什么
2.文中的“君子”指什么人?“委而去之”的又是什么人?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4.“域民……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6.文章的第三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8.“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
初三现代文阅读《储蓄人生》
-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复习妙法小贴士(四)
-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复习妙法小贴士(四)
-
2014中考英语作文范文:排队日的建议
-
2014初三中考英语词汇训练(1)
-
2014初三中考英语词汇训练(2)
-
2014中学话题作文素材收集:资源篇
-
初中优秀作文范文及点评:那一边的世界灯火阑珊
-
初二历史知识点歌谣(五)
-
初中语文句子衔接专题训练80题(1)
-
初三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训练(008)
-
初中物理实验题讲解:玻璃瓶受力而形变
-
人教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质量
-
初中英语知识点总结:让步和比较状语从句
-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压力和压强
-
初中最常用的英语口语250句(3)
-
英语作文万能模板:说明原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