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育儿网
^
初中·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三)

  (十一)

  《上枢密韩太尉书》一、二段回答问题。

  1.选文出自课文《》,作者(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其文荡,颇有奇气:

  (2)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3)溢向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4)太尉执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见翰林区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4.你如何理解“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句话的意思?

  2.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

  3.区别词义。

  得:不可得兼( )穷乏者得我欤( )故不为苟得也( )

  游:优游数千年( )与之交游( )溯游从之( )

  4.翻译句子。

  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者气之所形。

  夫人之学,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十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首句?

  3.翻译首句,并指明作者连用两个“不如”有什么强调作用?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   域:    道:    池:   险:    顺:

  5.写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环而(  )攻之而(  )不胜  然而(  )不胜者  委而(  )去之

  6.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用原文回答。

  3.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翻译。

  4.翻译结尾句。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6.解释加点的词。

  劳:   恒:   所以:    入:


  (十四)《始得西山宴游记》1、2节

  1.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2.首段末句有什么作用?

  3.解释加点词语。

  始指异之(    )悠悠乎与颢气俱(    )攒蹙累积(   )到则披草而坐(   )

  始指异之(    )莫得遁隐(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莫得其涯(  )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

  4.翻译句子: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开释,与万化冥合。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5.写出作者登临西山时产生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中的“今年”指      年,“之文”指《       》

  7.填空:

  (1)“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话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萦青缭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意思是   这个短语的结构是

  8.按要求摘抄句子:

  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是:

  9.选出下面“然”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颓然就醉B苍然暮色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岈然洼然

  10.本段文字运用最多的两种表达方式是:


  (十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什么

  2.文中的“君子”指什么人?“委而去之”的又是什么人?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4.“域民……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6.文章的第三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8.“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