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朝九晚五”作息制度,固然是我们期盼的,而最根本的,是应当从教学机制上改革,把“减负”落到实处。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质量上多下功夫,切实保证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家庭书面作业时间得到有效控制,使学生的睡眠、游戏、锻炼身体、课外阅读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时间更加充分,以利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另外,家长也应当给予孩子正确指导,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达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每天家里谁出门最早?相信答案大多是:学生。每天天蒙蒙亮,孩子们就背上沉甸甸的书包,急匆匆向学校赶去,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有关更改学生作息时间的建议不时被提起,最近重新引起热议。有教育专家建议,把小学生的上课时间也改为“朝九晚五”,让孩子们多睡会儿,让孩子能更加健康地成长。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朝九晚五”能给孩子快乐童年吗?
学生实行“朝九晚五”,无非是想给学生们减轻负担,让孩子们多睡会儿,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应该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因此,由这个角度来说,其出发点是很好的,但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实行了“朝九晚五”就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能够使学生们真正尽享快乐和时间吗?就能充分享受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吗?
事实上,许多家长虽然口头上赞成这一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可能有更多的担心,担心这样一来会减少孩子的学习时间,考试成绩不理想,从而使损失更大。我们从平时寒假、暑假时他们的表现就能看出,寒假、暑假期间理应让辛苦学习了一学期的孩子们放松放松,而孩子们真正闲下来了吗?没有!他们的家长是绝不会让他们在家玩的,英语、语文、数学,参加器乐、声乐、国画、书法等各种兴趣班在等着他们,甚至比不放假时过得还要辛苦。即使是星期天也会安排他们去上什么兴趣班的。
因此,从客观上讲,实行“朝九晚五”,虽然可保证使学生在校时间少了,将时间还给孩子了,可谁又能保证这个时间不会被家长中途截留了?这样一来,实行“朝九晚五”,对孩子们来说其实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心病还需心药医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在中国应该说是一个“老病”了。为了根治这一“痼疾”,最近几年各地教育部门都下了不少的“猛药”,譬如,控制家庭作业量、限制书包的重量、弱化升学指标和学校排名等等,有的地方甚至还不惜动用了“立法”的手段,可是结果呢?孩子们的睡眠时间还是照样越来越少!与上述措施相比,“朝九晚五”还算不上什么“猛药”,因此指望它能改变孩子们的睡眠不足状况,显然过于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