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教育孩子时,嘴边总会挂着一句话:“苦难是财富,年轻人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这句话被摆上台面,一切该来不该来的苦难好像都变得理直气壮了。被教(洗)育(脑)的孩子们不但要全盘接受面对这些痛苦,有时甚至还要找苦来吃,美其名曰“忆苦思甜”。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观点:
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够努力;身子羸弱干不动活,就是娇气没吃过苦的后果;孩子活跃好动不听话,大多是缺乏严厉管教。
为什么家长们对所谓的“苦难教育”如此深信不疑?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真有益处吗?
古有越王卧薪尝胆成功复国,今有奥运健儿刻苦训练勇夺金。
大概是因为古今中外众多名人都经历过不少艰辛,于是家长便把成功和苦难紧密挂钩,以为苦难必然出人才。殊不知这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认知,名人能够排除万难取得成就,并不等于苦难必然造就伟大。而为了让孩子体验艰难,为吃苦而吃苦,很多时候更会损坏了孩子的尊严,伤害他们的心灵,扼杀其创造力。
陈虻曾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而对于处于少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此阶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对于强加在其身上的困难,就连接受都有问题,更别说思考了。对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和苦难,往往会产生敌意和仇恨心理。
如希特勒童年身体孱弱,家境清贫,常遭受同学霸凌,促使他后来产生强烈的报复思想。又如文革时期的下乡青少年,下乡后没有得到所谓的锻炼,反而失去人生中的重要教育和选择机会,命运被彻底放逐,有许多人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苦难而陷入精神崩溃。
这种所谓苦难教育,只是旧时受苦难太多的人,以自己的成长模式为标准,设计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很多时候不仅不能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情商,反而会让他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因幼时身心受伤害而产生偏执、愤世的人格。而作为家长,相对于关注孩子的成就,按世俗的标准模式来磨炼孩子,推着孩子上独木桥,借苦难教育之名施粗暴教育之实。我们更应关注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理解并培养其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方为正道。别再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绑架你的孩子了!
-
亲子游戏 教会宝宝安全坐电梯
-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有记忆 宝宝多大开始有记忆
-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有记忆 宝宝多大开始有记忆
-
1岁宝宝怎么培养语言天赋 1岁宝宝怎么培养学习英语的天赋
-
如何用游戏培养孩子的社交力 游戏培养孩子社交力的方法
-
0-1的宝宝说什么比较好 0-1岁宝宝的语言启蒙
-
这样做竟能开发宝宝大脑 开发宝宝智力方法攻略
-
冬天怎么教孩子上厕所 冬天让孩子学会上厕所的办法
-
如何训练婴儿抓握能力 婴儿手抓玩具抓握玩具推荐
-
给孩子超前教育到底好不好 孩子超前学习有必要吗
-
宝宝早教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孩子多大上早教比较合适
-
亲子共读从宝宝多大开始 如何挑选不同阶段的书籍
-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教 婴儿早教怎么选比较好
-
孕晚期多走路好生产吗 哪些孕妇不适合多走路
-
新生儿常用化验正常值 新生妈妈必备
-
三岁前孩子跟谁睡有影响吗 家长应该如何给宝宝分床
-
1岁宝宝必备 3类早教益智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