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育儿网
^
婴儿期宝宝的“肢体语言”是什么意思

  婴儿期的孩子虽然不会讲话,但是身体的动作和表情都能够向我们表达宝宝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肢体语言,了解宝宝的内心喔。

  1岁以下的婴儿通常还不能说话,当然极个别的神童除外。实际上即便是大至2-4岁的幼儿,大多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示自己的情绪和意愿。鉴于此,熟悉婴幼儿的特殊语言并揭开其中隐藏的“密码”,成为一些科学家的愿望。

  婴儿不同的啼哭方式表达不同的信息

  婴儿常常会哭个不停,但父母又往往不知他们为何而哭,因而总是被闹得精疲力尽。其实,新生儿基本上就是以啼哭的方式来向家长传递信息的。

  法国研究者发现,如果婴儿的啼哭声强劲有力、富有节奏但又不太响亮时,他们往往是要求家长给予照料:如口渴了需要喂水,饿了需要喂食,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太热了需要松松被子,寂寞了需要拥抱,睡不着心里烦闷因而需要有人陪伴等等。此时如果家长能及时、准确地猜中他们的意图并予以解决,啼哭声自会渐渐停止。

  但要是啼哭显得异常“顽强”,虽经过各种照料和护理仍不能打住,而且哭声反而更响亮更尖利,并伴有顿腿、舞手、翻滚等身体动作,那么十有八九是“有病不适”的表示。此时家长须特别注意辨别不同时间、不同声音并伴随不同症状的啼哭所传达的不同意义。

  一般来说,大声哭嚎并用手护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哭声嘶哑可能是喉部出现炎症,哭声时而尖利时而低沉并拒绝进食可能是身体出现感染,夜间反复低低啼哭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作怪,高烧时哭声突然停止可能是由于出现了惊厥,边大声啼哭边摇头抓耳可能是头痛中耳炎,阵阵高声号哭,喉声音渐小并不再伴随身体猛烈动作,特别应引起警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病情严重”须尽快急救……需要强调的是,“听懂”宝宝的啼哭只是发现有问题,为安全起见应及时去看医生,而不宜自行单凭哭声盲目为宝宝开药方。

  专家们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哭声的电脑系统

  日本明治大学研究者发现,婴儿的哭声尽管听上去似乎大同小异,但其实从频率到节奏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哭声就是不同的言语,表达的意思也随之有所不同。

  为帮助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减轻烦恼,热衷于发明仪器的日本科学家就着手开始了一项有关“破译婴儿哭声”的工程。为查明婴儿不同哭声的特点和区别,研究者们在产科医院收集了1000多名婴儿在不同场合中和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哭声总共约1万余例。

  由于录音往往可能混有其他婴儿的哭声或杂声,故收集和整理工作花了整整3年时间才大功告成。然后在电脑的帮助下,专家们对收集到的数据做了归类、比较和分析,证实婴儿不同的哭声确实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如:当他们因饥饿而想吃奶时,发出的哭声频率较高(可达15千赫),而且节奏也较短促;相反当他们想睡时,发出的哭声频率则低至6千赫以下,而且节奏也较为舒缓。

  根据这些收集和分析出来的数据,专家们最后终于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不同哭声的电脑系统。实际应用也十分方便:家长只须把小型麦克风放置在婴儿身边———当婴儿发出哭声时,电脑屏幕上即会显示分析图:竖轴表示哭声的高低频率,而横轴表示的则是每次哭声持续的时间(即其“节奏”)。接着系统会自动分析出哭声表示的“具体”意思或要求,其中包括饥饿、痛苦、困倦、孤单、不安、过热、过冷等等,由此家长便可迅速地采取“准确”行动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12

相关阅读